查看原文
其他

周记2024/08/06(抓娃娃&路转粉)

木木 会写字的Lynn
2024-09-21
本周收益
本周收益 -2.04%,沪深300收益 -0.73%
2023年至今收益
本周记事
暑假第一次看电影,《抓娃娃》,宣传语就很吸睛"别为我好,为我叫好",很显然,这是所有孩子的心声,看完又一次引发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。首先推荐大白的高质量观后感别为我好,为我叫好——《抓娃娃》观影有感,受他的启发,也写写自己的思考。
沈腾主演的父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家族接班人,决定反向养娃,隐藏真实财富,假装贫困,通过"吃苦耐劳、言传身教"的方式教育他。
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,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精心设计安排的,甚至包括每天的生活细节,已经遇见以及即将遇见的每一个人。
父母花重金打造了一个自认为适合孩子成才的理想世界,希望最终能呈现的是一个完美的,符合他们预期的作品——能继承庞大家业的优质孩子。
一群被雇佣的老师,保镖等,每天都360度无死角地,像欣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看着这个孩子朝着大家预期的样子长大。
当然,电影呈现的情节是比较极端的,略带夸张,但现实生活中,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表现出的控制欲却屡见不鲜。小到报名各种培训班,卷天卷地,大到高考结束填志愿,甚至干涉恋爱婚姻等人生大事。
总是一副"为你好"的样子,很多时候还总是以牺牲者自居,认为自己牺牲了休息时间、牺牲了物质享受却换不来孩子的理解。往往这时候就会对孩子有更高的,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,约束越来越多,自由越来越少。
前几天看到一个观点:小学时,父母是指导者;初中时,父母是建议者;高中时,父母是顾问者。觉得很有道理,家长,永远都不要想做孩子人生的掌控者。
你只是陪伴孩子的一段旅程,完整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探索,去成就。
你拼尽全力,也无法到达孩子的未来,所以安心做好陪伴就可以,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点成长,拼命鼓掌就好。
从小,给他们自由呼吸的空气,尊重孩子的兴趣,而不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强制支配孩子的童年。
影片里的马继业本来多么喜欢体育,但因为这样的爱好偏离了父母的宏伟计划,兴趣的火苗被生生掐灭了。
不是每个人一生都能发现自己特别喜爱并擅长的事情,一旦拥有,就好好珍惜呵护吧!
就像那个最近被刷屏的奥运选手倪秀莲,61岁了还活跃在赛场,并不是她的竞技水平有多高,虽然早已过了最佳的运动年龄,但就是因为热爱,还让自己沉浸在喜欢的运动中,浑身都散发着光芒。
发自内心的快乐太有感染力了,这不就是我们都期望活成的样子吗?试问我们有多少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是这样的?
这样的沉浸式快乐我也在孙颖莎身上看到了,之前只是因为女儿喜欢莎头(孙颖莎和王楚钦)而听过这个名字,暑假因为接二连三的乒乓球比赛而去关注了,混双的几场球下来就很快路转粉了,软萌的外表,干净的眼神,犀利的球风,沉稳的性格很难不让人喜欢。
更让人心动的是,刷到了记者剪辑的莎莎在场边看队友打球时的表现,她的小胖手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挥动,身体也不由自主得跟着左摇右摆,真是太可爱了。
很多球员告诉记者,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压力大,阻力重重,情绪低落的时候不想打球。
只有她和王楚钦,从来都没有过不想打球的念头,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。希望他们简单纯粹的打球梦能让自己一直快乐下去。
了解了这孩子一路走来的艰辛的七年,忍不住被她的强大和明媚吸引。作家梁晓声这样评价她:孙颖莎是靠自己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,孙颖莎是一步一步披荆斩棘走向了世界之巅,数次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捍卫国球荣誉和祖国荣誉,骄傲于你的勇于担当和不负众望,也心疼于你力顶千斤和背负使命。
从来不粉谁,但这个夏天,喜欢上了这个勇于担当、披荆斩棘的姑娘。
回到"抓娃娃"这个电影名字本身,可能有中国父母一直以来秉持的"一切从娃娃抓起"的美好愿望,就怕输在了起跑线上,但如果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计划"抓住"他们理想中的接班人,想来就有点细思极恐了。
每一个孩子都不是"某某第二",而是独一无二的个体。到底是应该"抓"还是"放",就需要我们家长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,平衡好自由与约束,让孩子处于被尊重的环境中,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,创造自己。
自由松弛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。
不仅是孩子,大人何尝不是呢?
前几天看到公众号"小西漫谈"的一篇文章《建造金字塔的,不可能是一群奴隶》,文中提到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就很反常识。
虽然对于历史了解不多,但赫赫有名的埃及金字塔还是在书本上看到过的。
我们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就是,金字塔就是奴隶主监工常年拿着鞭子抽打奴隶,监督他们给穷奢极欲的法老修建金字塔等大型工程建筑奇迹。
这样的错觉不仅我们常人有,从古到今的历史学家也是这么认为的。
转折出现在16世纪,一个法国的钟表匠在被囚禁期间,哪怕监狱"贴心"地为他准备了一切需要的工作设备,但在这个失去自由的地方,无论狱方怎么强行要求,他都无法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/10秒的钟表,而在入狱前,在自家的作坊里,他可是能轻松造出误差低于1/100秒的钟表的。
找到机会越狱的钟表匠后来去了没有人干涉他自由的瑞士,制造钟表的水准奇迹般地恢复了。
于是他写下判断: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,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,是不可能的;在对抗和憎恨中,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,更是比登天还难。
并且大胆推断:"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,被建造得那么精细,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,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。难以想象,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,会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。”
这样的推测也被400年后的考古学家证实了。
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,而是一群自由人。甚至他们都是拖家带口在周边的城市生活着。
城市里不仅有住所,面包房、酒馆、诊所、神庙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,待遇远远超过了奴隶。
更有意思的是,种种迹象表明,这群人非但不是奴隶,而且很可能是一群作息和考勤比整顿职场的00后们更自由的人。
考古发现的记录考勤的石板上显示,请假是家常便饭,最常见的理由是生病,其他包括但不限于参加宴会、扫墓等等,甚至还有宿醉。
所以基本可以肯定的是,能创造这个精密的奇迹的,一定是一群生活幸福的自由人。
本周学习
本周给自己定了每天至少读10页《研习录》的目标,配合着《巴芒演义》一起看,速度可能有点慢,但是对巴菲特的相关投资细节了解得更全面了,也可以促使自己理解当下的决策。
比如,1963年的投资背景中讲到,巴菲特未来几十年里相伴相随的两家企业都有重大变化,其中一家是华盛顿邮报,这一年,总裁菲儿.格雷厄姆自杀,他的妻子凯瑟琳.格雷厄姆被迫从家庭妇女走上总裁的位置,开启了商业和新闻的传奇。
但是,这一年巴菲特跟她还没有交集,直到1971年,华盛顿邮报上市前路演时,巴菲特和芒格去说服凯瑟琳一起收购《纽约客》杂志,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,因为只有简短的20分钟谈话。
一直到1973年,邮报在水门事件中受影响,股价喋喋不休,巴菲特大举买入后,凯瑟琳担心被恶意收购,主动邀请了巴菲特夫妇一起晚宴,才算是开启了一段长达28年的合作和友谊,互相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巴菲特对于凯瑟琳以后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帮助很大,很多关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,凯瑟琳习惯于向他请教,后者更像一个好友兼顾问。
凯瑟琳也带领巴菲特成功进入上流社会,带来了庞大的人脉网和各种资源。
巴菲特买入邮报时,对它的估值是不低于4亿美元,他的买入均价在1.1亿美元位置,相当于打了三折不到,但持有三年,股价一直没有回归合理估值,甚至,最低到过8000万美元,相当于二折。
当时也是因为,一直持续了两年半的经营许可证的官司迟迟没有定论,一旦1976年官司尘埃落定,股价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补涨,市场虽然有时有点疯,但大多数人绝对不傻,没有确定性的东西就容易被人抛弃。
低价的出现往往都伴随着某些重大利空,犹如曾经的塑化剂之于茅台,瘦肉精之于双汇,三聚氰胺之于伊利……投资者如果想要取得企业经营之外的额外收益,或者说取得高于一般人的收益,就必须在利空袭来时能保持冷静,理性思考,判断各种可能性的概率,影响情况,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,承受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。
就像当下的茅台,处于白酒的去库存周期,受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影响,整体消费降级,听起来都是坏消息,但依然可以用老唐的《茅台70问》来回答所有碰到的问题。
如果仔细思考一下,白酒行业整体去产能去库存的情况下,行业集中度会提升,龙头企业应该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,不是利好茅台吗?
认为白酒是地产酒,政务酒,这几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减少了很多茅台的消费场景。
但是现在正处于产业的转型期,宏观经济周期调整导致的白酒消费场景的转换是“必然的”,短期的缓慢甚至停滞,或许都有可能。
但是长期来看,国家总有要发展的产业,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各种新质生产力总是要大力投入的,各项目标总要去实现的,这些行业发展中,同样少不了酒文化,茅台酒依然是被需要的。
就像茅台管理层也在会议中提到,销售要向"新商务"转型,瞄准独角兽、专精特新、小巨人等企业,培育新能源、生物科技、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从业者,针对潜力行业,未来产业,开发商务消费,开发亲友聚会等场景。
整体消费降级确实有迹可循,虽然节假日的出游人数创出2019年以后的新高,但是人均消费却还没有恢复,还有近一年的乡村游异常火爆,特种兵式出游,city walk 流行,都是消费降级的端倪,但是茅台的消费群从来都不是那些会受消费降级影响的人。
如果这时候茅台价格下降到2000以内,或者更疯狂一点,都能1499买到茅台,原先那些年薪二三十万的白领,一年也不一定喝几瓶茅台的,这时候大概率会多喝几瓶或者多囤几瓶,就我一个年薪才十几万的十八线小城的打工人,也想趁机尝尝或者囤点呢,反而激发了更多的购买力,这对茅台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?
这么一想,茅台的所谓不确定性就不值一提了,想清楚了,做出选择,继续持有,至于期间的涨跌跟我就没有关系了。哪怕是1600多的成本,现在浮亏10%➕,也只能承受,这就是价投的法定待遇。
现价1404元的茅台,市值17646亿,按照2023年归母净利润747亿算,23.6倍市盈率,按照2024年预估净利润860亿算,20.5倍市盈率。
相比于这几年的最低点,22年10月的1252元,按照22年净利润628亿,25倍市盈率,此时的价格其实已经低于那时候。
如果那时候的价格愿意买茅台,这时候便宜了却反而犹豫了,就需要思考一下是否真的懂茅台,学会先定性,确定企业好不好,然后再定量,知道价格贵不贵,这样才能"红也逍遥,绿也逍遥"。
按照老唐说的标准:选一个良好前景的生意,一个历史显示值得信赖的伙伴,等待一个自己觉得划算的价格,入伙。然后静静等待'他'帮你赚钱。除非市场疯狂到出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收购你持有的股份,否则绝不退伙——就这样,钱就跟你走了。
眼下的茅台比较适合做我的养老股。
本周运动
每天跳绳3000个,控制在30分钟以内。
感谢您的阅读,也许您可以顺手点个"赞"或"在看",那就是对我莫大的支持。
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会写字的Lynn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